秋水盈盈网

11月中国十大原油来源国一览

EcLong.com 26

后来的新儒家程颢曾提出先识仁体,显发了认识的重要性,但他更强调以诚敬存之的实践功夫,而不主张到处穷索。

哲学当然要讲智,但中国哲学所讲的智决不是纯智而是必然与情感发生关系,并且解决情感提出的问题。而儒家所说的道德情感,既有经验的、心理的一面,又有先验的、形而上的一面,不可一概而论。

11月中国十大原油来源国一览

同时又提出,隋唐佛教哲学是境界形态的。从上边说,情感能够通向性理,具有理性形式。[5] 冯友兰:《中国哲学简史》,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,第19-20章。儒家的审美鉴赏和道德情感的培养是结合在一起的,美和善是结合在一起的,可欲之谓善,充实之谓美(孟子语),它有一种独特的鉴赏方式、独特的体验方式,必须做到尽善尽美(孔子语),才是理想境界。但这所谓实现,本身就是目的,是目的性的活动,以完成宇宙大生命的目的为目的。

儒家哲学当然不能按照这样的标准去划分,但是,我们不能无视这样的问题,就是说,就儒家哲学的问题重心而言,它更偏重于道德方面,这也是一个事实。所谓情感能够通向理性,如程明道的情顺万事而无情之说就是代表,无情之情就是理性化的性理、情理。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,仁不是别的,就是情感,更确切地说,是道德情感。

一、问题的提出 中国哲学是一个复合性名词,包括不同的哲学。另一位道家大师庄子说过,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,其妻死,则鼓盆而歌,他还与惠施辩论过有情、无情的问题。[17] 但是他毕竟要在悟性(认识)和理性(道德)、现象和本体之间架起一座桥梁,因此,在他那里,审美情感和道德哲学便有了某种关系,鉴赏基本上是一个对于道德性诸观念的感性化——通过对于两方的反思中某一定的类比的媒介——的评定能力,从这种能力和建基在它上面的对于情感的较大的感受性(这情感是出自上面的反思)引申出那种愉快,鉴赏宣布这愉快是对于一般人类,不单是对于个人的私自情感普遍有效的。如果没有情感体验,所谓体道还有什么意义和情趣?老子所说的道,从一开始就与生命创造、生命活动不可分,它既不是绝对实体,也不是理念或概念,而是长之育之亭之毒之的根源性存在。

因为所有的理学家,不管在心、性(理)、情的关系问题上持何种见解,他们都主张性不离情,理不离情,决无无情之性。康德虽然批判了理性的独断,提出意志和情感的问题,并确立了认识的主体原则,但这并没有使问题得到解决,而是引起了更大的争论。

11月中国十大原油来源国一览

[4] 牟宗三:《才性与玄理》,第276页。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说得更明确,他说:非理性主义只是理性主义之明显的弱点与完全的失败,因而自身就是这样的一个理性主义。有人说,道家并不重视情感,道家哲学是非情感的甚至是反情感的。既然讲人的存在问题,就不能没有情感。

正是在这样的划分之下,情感获得了它的地位。[20] 抛开其他因素不谈,就理论而言,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。凡是具有普遍有效性或符合这一原则的愉快情感,对于每个人都是必然的。西方是重理的,中国是重情的。

但科学有很大的局限性,科学告诉我们的世界是不完整的。[16] 康德虽然是讲美学,讲主观性原理,但他承认情感有共同性即共同的情感,这就是主观性原理,也就是主观的客观性。

11月中国十大原油来源国一览

道家的直觉、体验之学是与情感联系在一起的,道家的最高境界(特别是以庄子为代表的学说)是以情感为基础的、超越物欲和自我之上的审美境界。因此,我们说中国哲学是诗学的。

情感与理性的二分(或知、情、意三分),已成为西方哲学发展的重要传统,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。俭就是对情感而言的,即只讲概念认识而无情感。境界固然是心灵的,而且有主观性,但境界之所以为境界,必有其存在论的前提,而且最终要冲破主客观的界限,实现主客内外之合一,无论佛、道还是儒家都没有例外。最理想的状态是,鱼相忘乎江湖,人相忘乎道术。我们说,情可以上下其说,就是指情感可以从下边说,也可以从上边说,这里所说的上、下,就是形而上、形而下的意思。[18] 正是在审美鉴赏的领域里,康德不仅以情感取代了概念,而且肯定了道德情感的地位与作用,这就意味着,鉴赏和道德、美学与伦理并不是没有关系,而鉴赏判断作为一种判断,也不是与认识毫无关系。

名家学说不能被简单地归结为诡辩,它表明中国人对理性思辨和分析能力的重视,就此而言,名家可以同西方概念论的理性主义哲学进行比较。它是理性的,是说它具有客观必然性、普遍性,但不是纯粹形式的,不是远离感性经验之上的理念,它就存在于情感之中,或者通过情感活动体现出来,所以它是有内容的。

真理当然不只是事实真理,还包括价值真理,但任何真理就其本来意义而言都属于认识(存在主义哲学对真理的看法与传统看法不同),而境界只能属于存在,这应是一个基本的判准。[9]《嵇康集·养生论》。

进入 蒙培元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情感哲学 。[19] 康德:《判断力批判》上卷,第133页。

其他各家,或可分属于这两种类型,或可独立于这两种类型,构成另一种类型的学说。问题是,同样是讲情感,却有很大区别。而儒家所说的道德情感,既有经验的、心理的一面,又有先验的、形而上的一面,不可一概而论。儒家哲学是一种哲学,既是哲学,便具有一般哲学所具有的条件,其中有智性,也有情感,当然也有意志等问题。

如前所说,西方也有另一种传统,即人文主义传统,比较关心情感问题,但是,其中的大多数学者都自称是非理性主义者,就是说,他们仍然在情感与理性相分离的二元对立中思考问题。这后一方面,正是儒家最关心的。

人是实现原则,天命之谓性,天命体现了目的性,但真正实现天命的是性,性是要人去完成的。美若没有着对于主体的情感的关系,它本身就一无所有。

但是,这样的先验理性(性理)是潜在的,只能在情感经验中实现,在情感经验中获得其现实性,从而使人的生命具有意义,因此我们说,它是一种具体理性。所谓情感能够通向理性,如程明道的情顺万事而无情之说就是代表,无情之情就是理性化的性理、情理。

这是自悦,在自悦之中情感与理性、内容和形式实现了统一。我认为应该呼唤人们对自然的情感,以补缀出一个完整的世界。神明指特殊的认识能力或智力,五情泛指人的情感,二者都是人所具有的,只是圣人之神明茂于常人,故能体无(本体),而圣人之五情则与常人没有区别。他们认为,伦理道德完全是由情感决定的,情感是纯粹私人的、主观的,这样一来,伦理道德就失去了客观普遍性。

或者说,情感本身就是形而上的、理性的。此文收录为《情感与理性》第一章绪言,但文字有异。

物情顺通,故大道无违。在儒家哲学中,天是最高存在,天道的根本意义在于生,自然界处于生生不息的过程中。

[18] 康德:《判断力批判》上卷,第204页。但是,后来的叔本华则打破了差异性,认为同情心是不分种族和地域的人类共同情感,没有国家、民族的界限,因此,人类有普遍的伦理学。